大沽口炮台遗址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津门十景中的一景,称之津门之屏。从明朝到现在,大沽口炮台一直担任的防御任务,组建了威、镇、海、门为主要的防御系统,在北方成为了军事重地。



南边有虎门,北边有大沽,而它们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海上防御屏障的遗迹,现在作为了中国的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以及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耸立于滨口的炮台,一直见证着中国一段又一段的历史。

景区共有两个部分:遗址区以及博物馆区。遗址区为主的是炮台古迹,南边有威字、海字炮台,北边还有方炮台,还将纪念广场与遗址纪念碑进行了扩建。



刚扩建的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分别有五部分组成,如序厅、京畿道海门、沽口侮辱、国家沦陷以及3D影院。其中展出了各式的大炮、蜡像以及珍贵的照片等,还展出了大沽口炮台被敌人入侵时的悲壮历史以及中国人民是怎样顽强的抗争历史。

根据记载,大沽口炮台立在大沽口海河的两岸,是进入京门的咽喉之地,也是津门的屏障。明朝时期便在大沽口设立防御,而清代建造的炮台已经成为了海防的重镇。



清咸丰八年间大沽口炮台一共有5座,而3座处于南岸,2座处于北岸,分别用“威”、“震”、“海”、“门”、“高”这五个字命名,它的总面积约有93.8公顷。被称为“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中国近代史里,大沽炮台一直都是中国最重要的海边防御保障。

于清道光年间的六十年中,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列强为了争夺在中国的利益以及政治特权,前后对大沽口发动了四次侵略战争,有两次攻破。清光绪二十七年时,清政府签定了《辛丑条约》,炮台被侵略者要求毁坏,现今仅留下遗址,只剩南岸这边的“海”字中炮台幸运保存下来。



炮台的中间是一门主炮,还可以360度地旋转的轨道,是古铜色炮体的土炮,依旧坚实还厚重的矗立在这,巨大的炮身和狮群一样昂然挺立,对着东方的海域。对比主炮,炮台附近还有土炮群,虽然体积偏小,炮身伤痕累累仍旧守着自己的岗位。炮台的建筑风格是上砖下石的结构,内部的三合土实沉,现在仍保留完好,作为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华民族一起抵御的铁证。

其他推荐

返回
顶部